8月初,哈马斯接连抛出两个“ 重磅动作 ”,先有高级官员加齐·哈马德在半岛电视台高调宣称“ 西方承认巴勒斯坦国全靠我们去年10月7日的袭击 ”,随后又公布两段骨瘦如柴的以色列人质视频。 画面中,21岁的罗姆和24岁的大卫瘦骨嶙峋、神情呆滞。24岁的大卫虚弱到无法站稳,甚至被迫在镜头前挖掘一个土坑——哈马斯声称这是他自己的“坟墓”。 哈马斯辩解说:“人质与加沙民众吃同样食物,要饿一起饿!” 本以为能换来国际社会同情的目光,结果却引发了西方多国集体谴责的声浪,连人质家属也痛斥其“ 恐怖行径 ”。一场自诩“ 舆论战胜利 ”的表演,为何最终演变成全球外交舞台上的重大失误? 视频中的人质状况堪称 触目惊心 。24岁的大卫肩胛骨凸出,身形如骷髅般消瘦,连站立都需倚靠墙壁支撑。 另一名21岁的人质罗姆·布拉斯拉夫斯基痛苦地表示自己“无法站立或上厕所”。这些画面迅速点燃了欧洲领导人的怒火。 法国总统马克龙在社交媒体上痛斥视频展现了哈马斯“ 无限的不人道 ”,是“卑鄙的残忍”。他毫不含糊地宣告:未来巴勒斯坦治理必须 完全排除哈马斯 。 德国总理梅尔茨同样直言不讳,强调哈马斯“ 不配参与加沙未来 ”。欧盟外交政策负责人卡拉斯则直指影片暴露了“ 哈马斯的残暴本质 ”,要求该组织立即无条件释放所有人质。英国外交大臣拉米用“令人作呕”形容这段影像,称其为哈马斯的“ 宣传工具 ”。
哈马斯的操作失误首先来自其高级官员加齐·哈马德的高调邀功。他在视频发布前宣称:“法国、英国准备承认巴勒斯坦国,全是因我们去年10月7日的袭击!” 现实却狠狠打脸。法国、德国一边空投加沙援助物资,一边明确要求哈马斯“ 放下武器退出政权 ”。英国政府强调承认巴勒斯坦需基于“ 两国方案 ”,与暴力行为毫无关系。 哈马斯误以为西方国家支持巴勒斯坦建国是对其暴力袭击的认可。德国学者一针见血地指出:“他们以为用枪炮能逼出政治承认,结果只换来更彻底的 孤立 ”。 人质视频的发布更是适得其反。国际红十字会罕见地公开发声,要求哈马斯立即释放人质并提供医疗援助。视频还在以色列国内引发大规模抗议浪潮,数万民众涌上特拉维夫街头,高举“ 停止战争,带回人质 ”的标语。
人质家属的愤怒更是直指核心:“政府吹嘘‘用军事胜利解救人质’是骗局!哈马斯则是虐待同胞的 刽子手 !” 哈马斯目前深陷 军事困境 。以色列国防军持续清剿加沙据点,哈马斯控制区已缩至不足20%,失去伊朗强力支援后战力锐减。尽管哈马斯用自制炸弹摧毁了11辆以军坦克,但加沙65%土地已被以军牢牢掌控。 加沙地带的 人道灾难 日益加剧。哈马斯将援助物资优先供给武装分子,平民每天仅能获得一餐。加沙卫生部披露,过去24小时内又有6人死于饥饿或营养不良,使冲突以来的类似死亡人数升至175人,其中包括93名儿童。 财政崩溃更是雪上加霜。以色列扣押巴勒斯坦91亿新谢克尔税款,导致政府机构濒临停摆——医院缺药、学校停课。民众的怨愤在街头巷尾蔓延:“哈马斯炫耀‘战功’,我们却在饿肚子!”
阿拉伯世界的疏离成为另一重打击。卡塔尔提供援助、阿联酋开设港口,海湾国家正积极塑造“ 人道调停者 ”形象,悄然与激进武装划清界限。当哈马斯高喊“抵抗到底”时,加沙民众只能在废墟中捡拾废铁维持生计。 哈马斯弄巧成拙的操作却带来了意想不到的结果: 巴勒斯坦建国进程意外提速 。法国、英国拟于年内正式外交承认巴勒斯坦国。 美国特使史蒂夫·威特科夫在视频风波后紧急访问以色列,向人质家属保证美国正推动“ 全面协议 ”,包括完全停火和所有人质释放。 媒体报道称,美国现在倾向于一揽子解决方案,而非以色列总理内塔尼亚胡主张的渐进式协议。
国际社会围绕“ 去哈马斯化 ”形成了新共识。欧盟已明确将“解除哈马斯武装”作为加沙重建的前提条件。埃及和约旦提议由技术官僚组成过渡政府;沙特承诺提供500亿美元援助,但附加了关键条件:“武装组织不得干政”。 8月4日,哈马斯罕见表示愿意接收红十字会给人质运送援助,但提出交换条件:以色列必须永久开放人道主义走廊并在援助分发期间停止空袭。这一表态被解读为压力下的策略调整。 哈马斯的人质视频没有换来预期的 政治筹码 ,只招致全球的道德谴责。以色列的军事行动未能带来安全,反而催生更多仇恨。 以色列国内抗议者高举的标语或许道破了真相:“当胜利以平民生命为筹码,任何策略都已失去 正义 ”。
这场冲突的出路在于打破“以暴制暴”的恶性循环。国际社会日益认识到,只有通过 政治解决方案 才能实现持久和平。这一共识正推动各方朝着落实“两国方案”的方向加速前进,尽管道路依然崎岖不平。 加沙青年在断壁残垣上的涂鸦诉说着最朴素的愿望:“我们要面包,不要火箭弹”。当平民的基本生存需求成为政治博弈的牺牲品时,任何高调的宣言都已成为空洞的回声。 一名加沙援助工作者匿名透露:“哈马斯在仓库堆满罐头,但只发给持枪者。孩子喝脏水生病时,他们在镜头前摆拍发粮。”当加沙青年在断壁残垣上涂鸦“我们要面包,不要火箭弹”时,哈马斯的高调宣言已成空洞回声。 哈马斯的人质视频没有换来政治筹码,以色列的坦克也未能带来持久安全。国际棋盘上, 和平进程 的车轮正在向另一个方向转动——多国加速推进巴勒斯坦承认程序,但前提是 哈马斯必须放下武器退出舞台 。加沙的未来,终究要由渴望正常生活的普通人来书写。 2025-08-0415:54·央视新闻
瑞和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